笔绘新时代展现新风采 | 贵州省作协组织全国作家开展新时代文学主题实践活动

秋风爽万物,人文润山河。9月15日至18日,由贵州省作家协会、黔南州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笔触聚焦新时代·展现贵州新风采”新时代文学实践点(黔南)主题实践活动在黔南举行,来自江苏、浙江、湖南、安徽、云南、广西、上海、重庆等地的文学名家和省内作家共40余人,分成两个采风小组深入贵定县和龙里县进行采风探访,以文学视角解码地方发展脉络,用鲜活文字为黔南文化传播与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人文与自然魅力 激发创作灵感

9月16日,贵定组作家走进当地企业,感受当年三线企业的意气风发,体验时代沉淀后的岁月余温。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展陈外联部副主任徐静行走在曾经热闹非凡的厂区,望着红砖青瓦和幽静街巷,心中勾起激情岁月的过往画面。她不时拿出手机,记录下“工业遗产与时代精神的共振点”。在职工宿舍旧址前,她感慨丛生:“每一扇窗后面,都藏着一段可被文学讲述的奋斗故事。作家要做的,就是挖掘这些故事的细节和内涵。”

作家走进曾经的三线建设企业。

如果说三线建设给作家们带来的是历史钩沉,那么沿山镇的腊利梯田则让作家们沉醉于稻浪翻卷的丰收景象中。站在1400米的山巅,金色的稻田扑面而来,天空中漂浮着的朵朵白云,像是在抒发先辈们破土垦田、引水耕作的壮志豪情。安徽省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张扬拿着手机,或拍图片或拍视频,记录下眼前的丰收盛景。他感叹:“腊利梯田就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巨画。可以想象开春时的油菜花黄,春耕时的水面如镜,冬天时的霜雪轻吻。住在这美不胜收的山村里,人们的健康指数想必很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平塘县作家协会主席雷远方,用无人机扫描腊利的梯田和村庄。“再高一点,再高一点!”操控着无人机的双手不停切换,最后定格在合适的画面上,“咔嚓!咔嚓”拍下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和流淌着诗意的视频。“腊利的美景激发了我心中的创作欲望,真想停下脚步好好与山川对话,与村庄共情。”

豆染技艺吸引作家探访。

9月17日,采风组走进匠人小镇与研学基地。从贵州财经大学毕业的布依族姑娘邱良君家住盘江镇清定桥村,她返乡创业已有4年,是个痴迷于豆染技艺的小老板。她的店铺就开在匠人小镇与研学基地里面,不错的收获让她的表情写满了快意。女匠人现场为作家们展示豆染技艺流程,神奇的手法赢得了大家的不断点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家孟学祥感慨:“我以前写过中国十大名陶的牙舟陶,最近打算写三都水族的国家级非遗马尾绣。今天看到了豆染技艺,心中产生了写豆染技艺的冲动。”

在昌明镇,格鲁格桑的房车营地,非遗小院的灵芝工厂,大红鹿牧场的鲜活生灵,为作家们带来阵阵惊喜。贵州青年作家熊生庆在灵芝工厂详细了解灵芝的种植技术和产业价值,认为“生态产业与文化IP的融合,是新时代乡村题材文学的重要切入点”。网络作家、贵州省网络作家学会副会长、黔南州作家协会主席朱双艺(笔名“墨绿青苔”),在大红鹿牧场被梅花鹿的灵性点燃了创作火焰,他说,这些可爱的小鹿会在他的小说中以神性灵物出现。

《安徽文学》编辑部主任、作家夏群说,这是她第一次来贵州,两天的采风为她带来了强烈的创作触动:“贵州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独具韵味,民族特色更是极具感染力。不管是大学生返乡创业者,还是蜡利梯田呈现出来的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和谐画面,都让我深受启发。”她表示,接下来她将把这次采风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创作,让更多人通过文字看见贵州。

发展的生动实践 引发创作才情

同期,龙里组的作家们于9月16日来到龙里河大桥。站在桥上远眺,仿佛听见两岸金色稻田带来的丰收喜讯。桥下小河蜿蜒,远处山峦苍翠。鲁迅文学奖得主、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元胜曾到贵州多次,创作题材涉猎诗歌、小说、散文、随笔,还有着生态摄影师、博物旅行家的身份,出版过旅行笔记《旷野的诗意》《昆虫之美》等著作。站在龙里大桥上,他坚定要到桥下的河谷去看看的决心,“不然会有遗憾”。在他看来,贵州的每个地方,不管是人文风物还是自然生态,都有着许多神奇让人目不暇接。

作家走进网红打卡点——龙里河大桥。省作协供图

《山花》杂志副主编、诗人郑瞳走在玻璃栈道上,用手机拍下河桥相映的生动画面:“对面的朵花水库真美,水真绿,天上的云像是在我脚下一般。这就是文学鲜活而精准的表达啊!”

在余下村的小河边,李元胜以博物旅行家的视角观察河中的红腹溪石斑鱼:“贵州是一个拥有绿色生态资源的地方,这几年的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红腹溪石斑鱼对水质要求非常之高,这说明龙里的生态非常好。”

在龙里工业园区的贵州恒力源实业集团,作家们参观刺梨精深加工生产线,了解刺梨鲜果从加工到精深研发的全链条环节及企业发展历史,并从新鲜的刺梨原汁中品尝到了浓郁的贵州风味。在贵州桔瑞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和智控中心,热气腾腾的生产画面激荡着作家们的心潮。贵州省安顺市作家协会主席梅培源说:“产业发展藏着一代代人的奋斗和创新,值得我们去书写。”

9月17日,作家们来到谷脚镇观音山红军战斗遗址,聆听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从遵义赶来的作家吴付刚,现场补充了不少与观音山红军战斗相关的红色历史知识。当天正值“贵州龙里·2025年刺梨节暨首届刺梨臻品品鉴交流活动日”,作家们走进谷脚镇茶香村参加现场发布仪式,与现场嘉宾、果农交流,对山珍宝贝刺梨产生了新的认知。

作家了解平坡农民画文创产品。 省作协供图

广西作协副主席、广西文学院副院长刘春神情喜悦:“一户果农告诉我,他家年产刺梨2万斤,1斤刺梨3至4元,算下来一年的收入是很可观的。”他说,在龙里他不仅领略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壮美风光,还感受到了当地文化与经济蓬勃发展的多元气象,真正领悟到了“多彩贵州”的涵义。

鲁迅文学奖得主、诗人、小说家陈仓说,3年前他来过一次贵州,当时听到一句广告语,说“贵州是平的”,很是诧异。到了贵州,才真正感受到贵州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韧精神,以及贵州人改造生活、改造世界的磅礴力量。“这次来我又开了眼界。别小看这小小的一颗刺梨果,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大产业、大世界。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平坡村的农民画,深深地吸引着作家们。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锦璐由此生发感动:龙里是一个超乎想象的地方,它的活力,它的清新,它的质朴,都让人大开眼界,大感意外。“龙里人非常善于将科技与生态深度融合,成功将当地优质的生态资源转化成发展优势和经济资源,这一‘科技 生态’的发展模式,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共生的美好图景。”

用文学讴歌时代 扩大传播视域

一路探访,一路感触,一路沉思。作家们的视线从三线精神、非遗技艺延伸到产业发展、农旅融合,丰富的素材让大家心潮澎湃,创作的冲动不断冲撞、回旋、沉淀。大家表示,将从文学的视角聚焦黔南,让文学成为黔南山水人文、生态风物、特色产业对外传播的“放大器”,既为黔南的盛象吸引更多关注,也为文学创作注入鲜活的产业题材。

作家走进贵定的农旅景点。

深入生活汲取泥土芬芳,锚定主题讴歌时代大潮。贵州省作家协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近年来分别在黔南、黔西南、铜仁三地开设新时代文学实践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据悉,自2022年推进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工作以来,贵州省作家协会始终以实践点为桥梁纽带,通过签约省内外作家、组织500余名创作者深入基层采风等举措,推出了一批反映贵州风貌的佳作,《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人民日报》等高端文学平台展示的300余件作品,从不同角度呈现贵州的山水之秀、人文之美、产业之魅。

这些作品,既扩大了贵州文化的传播视域,也为贵州的发展旋律弹奏出激奋人心的强音。同时,贵州省作家协会还利用实践点平台开展丰富的文学文化交流活动,为作家创作提供灵感源泉,吸引更多优秀创作者汇聚贵州,推动文学人才培养,为贵州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贵州省作家协会“请进来”的开放姿态,吸引了诸多省外文学大咖。鲁迅文学奖得主、《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曾到遵义绥阳参加过诗歌节,与贵州的文学缘分情笃意深。此次得到要到贵州采风的通知时,他正在西班牙参加他的西班牙语诗集的发布仪式。16日中午,他马不停蹄地赶到贵州贵定的采风现场。他形容贵州就像一块绿宝石,深深地吸引着他。

作家在龙里工业园区调研。省作协供图

胡弦说,贵州的文化现象值得关注。比如《山花》这本文学期刊,它能成为中国的文学名刊,除了多代文学家的努力,还包含着地域人文的时代肌理。贵州的诗人的作品不时在《扬子江诗刊》亮相,作者中包括李发模、李寂荡、姚辉等诗人。

“对我而言,贵州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远方。在南京,人们可以品尝到很多贵州美食。尤其是贵州绿茶,是很棒的。与生活紧密关联的领域,都有贵州的影子。”胡弦说,在贵州可以触摸到历史文化肌理,贵州保持了很多原生态的、活态的文化存在。他认为,先进文化,其实要看它的源头在哪里。

来自云南的海男曾到过贵州的黔西南等地采风探访。拿过鲁迅文学奖、出版过90多部作品的她,觉得贵州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都十分亲切。“每次来贵州,都觉得贵州的水文化丰富而多变。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像贵定腊利溶洞的出水景观,就非常震撼。在水的面前,我们人类是很渺小的,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护利用。腊利的梯田和村庄,就是保护利用的典范。”她说,作家不仅书写这种景象,还要思考这种景象产生的人文语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图/陆青剑

编辑/王子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